当emoji表情走进班主任手册:郑州市第四十四高级中学这场讲座拒绝“心理识别标签化”,共研“温柔干预”新方案
郑州市第四十四高级中学举行“学生心理工作:问题识别与回应——尽力所能及的努力“心理健康讲座
讲座中班主任们产生共鸣踊跃交流
王雨青老师为班主任们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
班主任们掌声不断
副校长刘长庚作总结发言
当学生朋友圈的“”变成班主任眼中的“求助信号”,当课堂上的“
”被解读为“需要被看见的情绪暗语”,郑州市第四十四高级中学的班主任们,正在用一套“心理干预新语法”打破传统学生心理工作的边界……
3月20日下午,学校特别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、郑州市教育局关工委心理专家团成员、郑州市妇联心理援助专家、大午心理首席心理讲师王雨青以“拒绝简单标签,拥抱柔性智慧”为核心,将心理学专业工具与生活化沟通符号深度融合,为全体正副班主任带来一场名为《学生心理工作:问题识别与回应——尽力所能及的努力》的专题讲座,讲座由工会主席杨海艳主持。
“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是一张冰冷的诊断书,而是一幅流动的情绪地图” “过去我们说‘识别心理问题’,现在更需‘翻译青春情绪’。如一名学生频繁在周记中使用‘️️’‘
’等符号,班主任若仅将其归类为‘抑郁倾向’,可能错过背后‘学业压力’或‘家庭沟通障碍’的真实诉求”……讲座伊始,在谈及学生情绪问题时,王雨青老师以一组学生日常对话中的emoji表情为案例,直指传统心理工作中“标签化识别”的局限。她从抑郁情绪的“你上课的时候怎么总是注意力不集中?”“有什么可抑郁的,你聪明又漂亮?”“抑郁不可怕,你出去走走就好了”等常见误解入手,帮助班主任们正确认识了焦虑、抑郁、强迫和双向情感障碍四种情绪类型,并分别讲述了常见表现及症状标准。基于此,针对问题表现与基本判断,她表示可以从情绪表现、行为表现认知风格和生理状态四个方面进行。
互动环节中,王雨青老师针对在场老师所面对的所谓“问题学生”,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她谈到老师有“最关心”“临时关心”“被动关心”。在“最关心”层面,主要包括好好上学和学习、成绩如何等,这些主要是承担高期待造成的压力,问题不大;“临时关心”有自残自伤和恋爱交友等方面,这些有潜在危险的心理压力,属于问题后置;“被动关心”是频繁请假和看病、休学拒学造成了麻烦,这是两难处境的尺度压力,问题较多。与此同时,她不仅提出了打分评估、情景假设和归因引导三个简单实用咨询的应对技巧,还通过“表情+语境+行为”三维分析进行“温柔干预”,帮助教师精准定位问题,避免“一看定乾坤”的误判。
讲座结束后,与会教师分别表示收获满满。“这场讲座让我用学生熟悉的语言,走进他们的‘心理次元’……”班主任胡孟果老师说到,接着李振江老师补充:“一个‘’表情,可能是沉默的呼救,也可能是暂时的疲惫,关键是以动态视角‘倾听’未说出口的话。”最后,副校长刘长庚表示,心理工作的本质是爱与理解的传递。这场讲座不是提供标准答案,而是打开一扇窗——让教师用更轻盈、更温暖的方式,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“情绪翻译官”。
当教育者学会用学生的“语言”说话,心理工作就不再是冰冷的危机干预,而是一场温暖的生命对话。此次讲座创新性地将emoji表情符号引入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识别过程,以趣味化、人性化的方式重构师生沟通路径,引发了教育工作者对心理育人方式的深度思考。据悉,该校后续将开发心理健康的校本课程,并定期举办“温柔干预”案例分享会,敬请期待!
通讯员:朱婉迪